“什么尖尖尖上天?什么尖尖在水边?……宝塔尖尖尖上天,菱角尖尖在水边……”在青海省西宁市红星小学一间教室里,学生们富有节奏感的诵读声环绕在耳边。墙壁上张贴的阅读之星光荣榜、教室后排靠墙安放的书架透出浓浓的书香气息。近日,记者在现场观摩这里的教学时发现,将系统的阅读课程列入日常教学,让书香校园建设有了实实在在的保障。
自2015年9月起,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实施了“阅读地平线”计划,包括红星小学在内的全区21所学校,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和亲近母语研究院指导下,积极推行儿童阅读四大课程——儿童诵读、主题阅读、图画书阅读和整本书阅读。在近两年阅读课程带动下,学生的阅读兴趣、创新思维被明显激发,大量课外阅读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校园阅读带动区域发展
在6年小学生活中,每个孩子保质保量地诵读960首经典诗歌,阅读112本经典图画书和30部经典文学作品,完成共计500万字的阅读量。这是“阅读地平线”计划的量化目标。这一目标主要通过计划中的四大课程的落地而实现。
一些改变在计划有条不紊的实行中悄然发生。在红星小学,阅读课程不仅仅依靠语文老师,数学、英语和科学等科目的老师也分别开设相关阅读课,帮助孩子们开拓视野,全面认识学科内容。红星小学校长褚媛玲表示,在推进计划实行时,学校最初遇到的没时间、负担重等问题,都通过由单点实施向系统改革进行解决。例如,在养成孩子阅读习惯这一问题上,就获得了家长的支持。学校开展的以“传播阅读理念,倡导亲子共读”为主题的家长会颇受欢迎。
“身教重于言传。为了让儿子一直保持浓厚的读书兴趣,我们改掉了玩手机的习惯,约定每晚陪孩子一起读书。”西关街小学三年级学生纳铭轩的家长在分享感悟时表示,在学校阅读课程的引领下,家长和孩子共同进步,已经养成了全家每晚睡前看书的习惯。
这样的改变是西宁市城中区副区长王海斌喜闻乐见的。他说:“城中区希望通过‘教育先行、区域联动’的阅读发展策略,力争用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联动方式,有品质地带动全区全民阅读工作的开展。”
教学研讨带动教师成长
教师在阅读课程进校园的过程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阅读课程的实施,让老师和孩子们走上了师生共读之路,走上了同伴共研之路。开放、包容的教学研讨氛围,能够促进老师将教研与讨论视为习惯与常规。
近日,在西宁市城中区“阅读地平线”计划成果展示会上,一场特别的教师读书会在西宁市艺术实验中学剧场举行,9位老师在舞台上共同讨论了如何将《我的妈妈是精灵》这本书带给孩子们。早在今年3月,在城中区教育局的支持下,城中区儿童阅读研究中心成立,11位热心儿童阅读推广的教师代表走到了一起,他们日常会定期围绕经典作品探讨正确打开童书的方式,并把收获的心得运用在阅读课程的教学中。
秉承“精讲国标教材、坚持儿童阅读”两条腿并行的思路,参与“阅读地平线”计划的学校,通过扎实有效的教研方式提升了教师课程执行的能力,老师们重新构建了对国标教材、高效课堂的认识,在推进儿童阅读中整合教材、有所取舍、有的放矢。
推进儿童阅读要有深度意识
“我的生命体验告诉我,阅读是自我教育的路径。所有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孩子拥有自我教育的能力。我相信孩子们必然要通过阅读,和世界上古往今来的生命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情感、认识力,构建他们的精神世界。”谈及缘何推动儿童阅读课程进入校园,亲近母语研究院创始人徐冬梅如是说。
当一所所学校开展读书月、校园节等活动时,人们往往从其中能感受到热闹的氛围。而儿童阅读课程进校园在感性的热情之外,多了几分理性和严谨性。亲近母语研究院与西宁市城中区用两年时间共推“阅读地平线”计划——成为区域内4所儿童阅读建设的典型实验学校,培养出一批儿童阅读种子教师。
定期举办的交流活动也让儿童阅读课程进校园有了来自专家的理性指导。“只有教师深刻理解儿童文学作品,把握作品深度,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带着孩子们一起品读,师生们才能真正感受到作品中的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谈凤霞提出,在进行儿童阅读课教学时,不能忽视对于深度的追求。“当你对一部作品进入深入细致的理性剖析后,能得到光是感性理解得不到的那种美。强调深度,不一定要把深度讲出来,而是至少要有深度意识。”谈凤霞从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阅读作品的建议,得到参与“阅读地平线”计划教师的认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